前言:灣仔在英國人占領之前是小漁村,而19、20世紀的數次填海工程讓灣仔的歷史遺跡成海岸線平行的長條塊狀分布。而老舊的市區也讓灣仔成為市區重建的重點開刀區域。重建意味著破壞,不只是建築的破壞,沒有民眾參與的重建更是地方精神的摧毀。在灣仔的利東街、街市;旺角波鞋街都看到公權暴力的影子。
因此去年聽聞三級古蹟的灣仔街市要拆,攤販在意見不被尊重的狀況下被迫遷徙到新蓋好的「新式街市」,然而團結的灣仔居民展現重建過程中一貫的決心,沒有一戶攤商搬遷,去年9月我前往灣仔時,街市大門掛起了抗議布條。去年訪灣仔,心裡想的是樂生;今年再訪,心理想的是溪州與三鶯部落。
不知道是不是跟颱風特別有緣,去年9月底到香港碰到秋颱,在滂沱大雨中造訪灣仔街市,所以只能匆匆停留。這次4月中訪港,碰到幾十年來最早報到的颱風,仍是在狂風暴雨加淹水中再訪灣仔。這次主要是想去看看,灣仔街市到底拆了沒?幸好,沒拆,港府也不打算拆了,說是要保育起來。乍聽是個好消息,我在灣仔民間文物館時,跟裡面值班的阿姨聊,他也很高興。但昨天又看到這消息:港團體:市建局假保育灣仔街市騙市民 (http://news.epochtimes.com/b5/8/4/21/n2089208p.htm) ,原來只是留皮去骨,保留死建築(而且還是改過的),請問你有看過住宅大廈下面有菜市場經營的嗎?利東街事件再度重演。(註一)
說起來灣仔是個很迷人的地方,也讓我在短短三天的香港行中,再度冒著傾盆大雨前往探密。上次僅逛了太原街(玩具街)、舊灣仔郵局(1912年建,現為環保軒)、灣仔街市跟金鳳茶餐廳。這次則補上了英國人抵港之前就存在的洪聖爺廟(1841年)、北帝廟(1862年)、藍屋(1920年,本非藍色,港府重新修繕時才漆成藍色,曾是黃飛鴻徒弟後人的武館,以及一間酒莊,現有灣仔民間文物館)以及很可愛的和昌大押(二次戰後建築,很像舊時代港劇的場景,大押即當鋪之意)。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藍屋了,雖然裡頭的文物館很小,可是可以從這種社區自發性成立的小型文物館,感受到灣仔社區精神,況且裡面的懷舊文物真的很可愛。香港是一個新舊雜陳的地方,灣仔更是其縮影。歷史古蹟的旁邊矗立著剛落成的新式商廈是稀鬆平常的風景。
註一:關於利東街,一個首次由居民提出重建計劃藍圖的居民參與,我對利東街的認識來自這本:《看 我們的利東街》利東街社區運動歷史書。關於利東街,請看http://leetungvideo.wordpres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